在云雾缭绕的云南高原,茶香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呼吸。 而最近,一群来自云南轻纺职业学院的年轻人,以一场“茶 文化复兴运动 ”掀起波澜——他们创立的“纳木萨盐巴茶 ” 项目,不仅让沉寂百年的少数民族茶饮重焕生机,更在校园 内外掀起了一股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创业风潮。
盐巴茶,是傈僳族、怒族等云南山地民族代代相传的生 活印记。清晨,火塘上的陶罐咕嘟作响,大叶种晒青茶与盐 巴在沸水中翻滚交融,咸香随炊烟漫过吊脚楼。这杯茶,是 阿妈唤醒孩子的晨钟,是猎人翻越雪山的行囊伴侣,更是节 庆时敬奉神灵的圣水。然而,这份承载着民族体温的茶饮, 却因山高路远、传播乏力,始终困守于村落一隅。
转机始于一次课堂外的文化寻访。当云南轻纺职业学院 “茶创团队”的学生们踏入怒江峡谷时,一位傈僳族老阿婆递 上的盐巴茶,瞬间击中了他们的味蕾与心灵。“咸味像山风一 样冲进口腔,接着茶香又从喉咙里涌上来,那种层次感太震 撼了!”团队成员李瑶回忆道。更令他们痛心的是,老阿婆喃 喃着:“现在的娃娃都喝可乐啦,这茶怕是要进博物馆了… …” 这句话,成了这群“00 后”创业者最初的动力。
一次偶然的文化调研中 ,云南轻纺职业学院的这几位大 学生接触到了盐巴茶 。他们瞬间被盐巴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, 当即下定决心 , 要用现代化的商业运作模式 ,让这份小众的 宝藏饮品被更多人熟知。
项目启动初期 , 团队便遭遇了重重挑战 。在原料采购方 面 , 由于盐巴茶的原料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特定区域,采购渠道极为分散 ,搭建稳定可靠的采购渠道成了一大难题。 制茶工艺标准化也困难重重,传统的盐巴茶制作主要依靠匠 人的经验 ,每个人的手法和配料比例都有差异 ,如何在保留 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生产 , 团队进行了无数次的试 验 。市场推广策略的制定同样毫无头绪 , 毕竟盐巴茶在大众 市场中几乎没有知名度。
面对这些困难 , 团队成员没有退缩 。他们多次深入少数 民族聚居地 , 怀着虚心求学的态度 , 向当地制茶匠人学习传 统技艺 。每一个制作环节 ,从茶叶的挑选、炒制 , 到盐巴的 添加时机和比例 ,他们都认真记录、反复钻研 。经过无数次 的试验和调整 , 团队终于优化出了既保留传统风味又能迎合 现代消费者 口味的配方。
如今,“纳木萨” 已不再是小众标签:线上商城日销突 破千单,昆明三家精品超市设立专柜,更有文旅集团抛来茶 园体验游开发邀约。但团队的目光看得更远——
在怒江基地,他们正筹建“文化共生茶园” :村民按传 统方式种植,团队包销并返利10%用于村小建设;在昆明工 厂,盐茶巧克力、茶香皂等衍生品生产线即将投产;而那个 最初的梦想,正在化为现实:首辆印着东巴文“茶”字的冷 链车,本月将载着 4000 盒盐巴茶驶向上海。
“我们不是简单的卖茶人,”项目负责人杨帆举起茶碗, 碗底镌刻的傈僳族图腾在阳光下闪烁,“我们要让每杯茶都 成为流动的文化博物馆。”
当古老茶香撞上青春创意,云南大山深处的生命之味, 正沿着新时代的茶马古道,走向更辽阔的天地。这杯由“00 后”重新定义的盐巴茶,或许正在书写下一个“东方树叶” 的传奇。
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:https://news.idayuanshuai.com/10870.html